新余吴氏矿山机械
吴氏开门八极拳的拳法套路
“八极小架”为八极拳最基础的套路,吴钟公时仅一趟,由会清公编为三趟,秀峰公编为十二趟。八极小架是“易学易练,老死难精”的入门基础。
八极小架由十六个动作组成,是以吴氏“两仪”为框架“搭建”的。其动作朴实无华、简单大方,而内涵深奥的“架子”之桩功基础,演练时一招一式、一动一静,一动则发如炸雷,一静则似如处子,速度越慢越能提高“站桩”之功力。八极小架的科学性、全面性,八极拳法浓缩性,均达到不可挑剔的最高境界,实为八极门人必修和永修套路。君不知,八极小架初学者和八极拳法精通者,对“架子”的内涵理解是有天壤之别的。八极小架称谓“小架”,并非还有“大架”相对应。凡持“大八极、小八极、死八极、活八极”之说者皆为讹误。
八极小架是以“两仪”为“架子”,以《易经》八卦图为理论基础思路形成的套路。
两仪定乾坤,乾坤动而又左顾右盼生“四象”之态。乾为父、坤为母,生六子,得乾爻生艮、坎、震,得坤爻生兑、离、巽。两仪变化生六大开:顶、抱、单、提、胯、缠。
由于最古“八极小架”由十六个动作组成故又称“十六式”。《河北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》载:“混沌无极,无极动则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分八卦,内批四朗宽拳一套。冲天炮、闭地肘、合手者六合也,批六大开拳一套,六合枪、六合刀也。跪膝者,南北二极也。摞手者天转也。腰步盼前顾后也。八极者无极归原也”。
八极小架(老架子共分五段,各代表五重涵意)。 名称:1、两仪顶肘;2、狮子张口;3、霸王开工;4、丹凤朝阳。
此段动作与“易”理相互对应。作“两仪顶肘”的开始动作是:“半步双撞”,此动作是“报门户”亦称“开门式”(报八极门户,让旁观者,不言而喻:这是“练八极”的),也反映了开云体育八极拳源于满清时代,因为它有满族的“掸尘”之礼。“吴”字篆书投影是“两仪顶肘”的“造型”。“狮子张口”、“霸王开弓”、“丹凤朝阳”乃是“两仪顶肘”的形象变化,内在定型还是“两仪”。 名称:5、冲天炮;6、闭地肘;7、合子手(然后恢复两仪顶肘)。
“冲天炮”是“两仪顶肘”利用“击步”移位,形成进攻型的“两仪”展开变化;“闭地肘”是“两仪顶肘”盘提拖拉步(也称后滑步)移位而形成防守型动作的“两仪”展开变化;“合子手”是乾(天)坤(地)相生相克、攻防兼用的“两仪顶肘”变化为“天、地、人”相合共存。这三种类型的“两仪顶肘”变化必须计究六合。何为六合?有“内六合”“外六合”“内外六合”之分。“内六合”:意与血、血与气、气与力;“外六合”:手与足、肘与膝,肩与胯;“内外六合”:意觉(心)、听觉、视觉、嗅觉、尝觉、触觉相合。又批六大开拳一套,以体会“六大开”六力合一“理论”,而且刀枪等器械也是如此原理。拳械一理、拳枪一理,是八极门的创举。 名称:8、揣裆;9、托枪式;10、挖眉;11、跳山;12、跪膝;13、拥肘。
此段复作“两仪顶肘”,又有新的“两仪”造型变化,“揣裆、托枪、挖眉、跳山”而落地,“跪膝”起而转身“拥肘”。“两仪”变型原地的“揣裆”、翻身的“托枪式”提膝的“挖眉”(亦称大盘提)腾挪的“跳山”、下蹲的“跪膝”。带缓的“拥肘”,“两仪”无论怎样“型”的变化,还要讲究“南北二极”,即另一种形式的阴阳变化——“虚实”变化。所谓虚实变化,就是“指上打下,指东打西”“故而变化莫测”,以达适应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合”的自然变化规律,这早在春秋时代武圣孙武子兵书十三册中有明论。君不知《三国志》中“关公斩颜良”的故事吗?此不再叙。 名称:14、左右摞手。
摞手亦称“小缠”或“打撞锤”,是“两仪”又一种变化形式。这种形式称谓“天转也”。何谓天转也?这是人体结构力学变化。八极门初期,人们对当今的物理称谓,杠杆力、摩擦力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,向心力与离心力等虽然还缺乏普遍的认识。但“天转也”给了现代继承者一个启迪:“天转也”之力就是现代力学中的“杠杆力、向心力、离心力”之合。由此可见,八极拳先贤对武术研究并非浅浮。 名称:15、三回头;16、单翼顶。
“腰步盼前顾后也,八极者无极归原也”。《易》学之说,有“左顾右盼”之说。八极技击之术有“三回头”之传授。“三回头”就是《八卦图》中左顾右盼形态之体现。“三回头”,武术格斗中称摔的过程中须“变脸”, “变脸”即是“回头”。八极拳技击之术,最重要的就是“靠近”、“进身”,一回头再变脸,一崩一靠一转一带同发,即将对手“打摔”倒地。摔角中的“背口袋”(即大背胯)就是采用“盼前顾后”之“回头变脸”之术。但摔角中“变脸”摔,“摔中无打”这是与八极技击之术的区别。其主要是切近对方的重心轴线,猛“回头”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倒地而取胜。
“八极者无极归原也”反映了伊斯兰教的“无形”论在八极技击之术中的应用。以“无形论”的思想推理,技击招法来自有型,而用之无形,有招有式都是假,无招无式才是真。“万法归一”——“无形”。“无形是我门中宝,阴阳变化显奥妙”。“无形”是八极武术技击的最高境界。如果不理解“无形”理论的思想体系,会导政两种倾向:一是“套路无用论”,二是“套路机械使用论”。前者称,既然“无形”是“宝”,还何练一些“花拳秀腿”的套路,不如直接到实战中去摸索。君不知,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是从最基本的“音阶”、“音附”练习开始的;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从练习写一点、一横、一竖开始的;同样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也是从练习基本功,踢腿下腰练习并体会前人留下的武术套路中攻防含义开始的。“练武不练功,到老一场空”的道理便在其中。后者不明白“无形”是“顺其自然”,“条件反射”的反应,将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运用到实战中,其结果必然导致失败,而自己却认为:老师教的功夫,自己还没练到家。昔日,有位习八极拳者,欲与一位不会武术的壮汉过招,自己先运了运气,然后作了一个“闭地肘”的姿式道:“这一招,俺老师说了,上管天,下管地,你随便进招吧!”那壮汉猛击一拳,将那习八极拳者打了一个仰而朝天,全身着地,围观者捧腹大笑……
八极拳单打、对打“亦称”八极单摘、对接,此套路亦可简称“八极拳”。称谓“大八极”是误传。此套路是八极拳门的代表套路。
此套路是“两仪顶”之“纵向变化”,是体现 “六大开”、“八大招”变化的一种方式,分上、下架。上架与下架可单人分别练习,也可两个人对练(称谓一副架)。初练者,先学单打再习对打。对打时,先者先攻后守,后者先守后攻,二十四个动作重复无休。始练你一招我一式,慢慢入门,谓之“喂手”;熟练后体会“六大开”发“合力”之方,初掌拆招应变之术谓之“拆手”;拆手由慢而快,由粗而精,“六开八打”运用自如,谓之“抢手”;由“抢手”之必然变化进入“条件反射”之自然变化,谓之“无招无式”,逐渐进入 “无形”之境界。这个从“喂手”到“无形”的练功过程中,须加其它基本功的配合练习。如“站桩”、“打桩”、“靠桩”、“七星桩”、“九宫桩”等静、动桩功;根据个人爱好,增加一些其它拳械套路的练习,如:行劈拳、六肘头、太宗拳、太祖拳、飞虎拳、八棍头、刀、枪、剑、棍等;还可以练习其他门派的拳械,如太极、八卦、潭腿、查拳、劈挂、通背等以提高多方面的素质。
谁能告诉我我该是吴氏哪个字辈的?
我也是姓吴,我是江西分宜的。我知道的辈分是:仲长学修德明文。我是德字辈。别的不知道了。
我们是泰伯、仲雍。你看看下面的资料吧。我收集的。
讲到吴姓起源。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。文王是第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。太公喜欢文王这个小孙子,有意传位。但是通常王位应该给老大。这样,文王的父亲季历因是老三,文王就不可能得到王位了。老大泰伯、老二仲雍就商议,为了让太王实现最终传位文王,就偷偷跑到今天江苏无锡梅村,那时是蛮夷之地吴地。是为一让王。两个儿子不在,太王只能传给文王父亲季历。后来太王故去,泰伯、仲雍归国奔丧,三弟季历要把王位还给大哥。泰伯、仲雍又跑回吴地,而且故意割发刺面,作了罪犯的装束,当然就再也不能继承王位了,是为二让王。文王继位,到吴地寻到大伯二伯,要王位还给大伯,被泰伯和仲雍以罪面部能为君推辞,是为三让王。梅村至今还有让王庙纪念泰伯。又叫泰伯庙。
泰伯在此地建立“勾吴”国,因此他叫吴泰伯,二弟便叫吴仲雍。泰伯便是我们的传姓始祖。而且我们吴姓历史比较干净,只要是汉族人,没有后面皇上赐姓或者改姓出来的吴姓人。绝大多数都是泰伯穿的吴姓之人。但是,我们大家又都不是泰伯的后人。因为泰伯怕自己有子嗣会让季历的子孙不能自安,便一生未娶,无子女。我们其实都是吴仲雍的后代。因此吴仲雍又叫我们的传宗始祖。泰伯是我们的传姓始祖。但是我们吴姓都奉他们两位是我们的吴姓的始祖。
有机会去江苏锡山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的泰伯庙,又叫至德祠,可以拜祭我们的老祖宗。这里是泰伯古宅,后改为庙宇。
孔子在《论语·泰伯》赞美说:“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,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。所以吴姓之人,大都是有德之人,以品德高尚传承了泰伯和仲雍的风范。
吴这个字,其实是一个发现野兽回头大呼准备进攻的人。表现了吴姓人的勇敢善战。
所以吴姓人都很勇敢。注意斗争方法。而且又有很高的品德。一般都是最好的伙伴和能够授以重任和托负的人。
吴姓家谱的名人
吴起(公元前?~前381年):卫国左氏人(今山东定陶)。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、政治家。
吴广(公元前?~208年):字叔;阳夏人(今河南太康)。著名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。
吴芮(公元前241~前201年):江西省余干县人。著名秦汉之际长沙王。
吴汉(公元?~44年):字子颜;南阳郡宛人(今河南南阳)。著名东汉将领,云台二十八将之一。
吴隐之(生卒年待考):字处默,吴质六世孙;濮阳鄄城人(今河南濮阳)。著名晋朝清廉重臣。
吴猛(生卒年待考):字世云;濮阳人(今河南濮阳)。著名二十四孝之19(恣蚊饱血)、晋朝道士。
吴兢(公元670~749年):汴州浚仪人(今河南开封)。著名唐朝大臣。著有《吴氏西斋书目》、诗二首等传世。
吴道子(公元680~759年):画圣。画史尊称吴生,因唐玄宗赐名道,又名道玄;唐朝时期河南阳翟人(今河南禹州)。
吴元济(公元783~817年):沧州清池人(今河北沧州)。唐宪宗时叛藩首领。
吴充(公元1021~1080年):字春卿;浦城人。著名宋朝大臣。吴充与其父吴待问(礼部侍郎),兄吴育,世称“吴氏三贤”。
吴潜(公元1195~1262年):字毅夫,号履斋;原籍安徽宁国,随父徙居新市。著名宋朝文学家。
吴与弼(公元1391~1469年):字子博,号康斋;江西崇仁人。著名元末明初学者。著作有《康斋文集》、《日录》等。
吴贞毓(公元1618~1655年):字元声;宜城镇人。著名明朝末年抗清大臣。
吴承恩(公元1500~1582年):字汝忠,号射阳山人;淮安山阳人(今江苏淮安市)。著名明朝文学家,名著《西游记》作者。
吴伟业(公元1609~1671年):字骏公,号梅村;江南太仓人。著名明末清初诗人。著有《梅村集》、《梅村家藏稿》、《绥寇纪略》、《春秋地理志》等传世。
吴三桂(公元1612~1678年):字长伯;锦州总兵吴襄之子。著名明末清初将领。
吴文镕(生卒年待考):字甄甫;江苏仪徵人。著名清朝重臣。
吴其濬(公元1789~1847年):字沦斋,别号雩娄农;河南固始人。著名清朝政治家、科学家。著有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,共二十二卷,收集植物八百三十八种,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共三十八卷,记载植物的分布涉及中国的十九个省。
吴敬梓(公元1702~1754年):字敏轩;安徽全椒人。著名清朝文学家。
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。著有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。
吴八月(公元1728~1796年):又名吴世宁;吉首平陇人。著名清朝苗族起义军领袖。
吴历(公元1632~1718年):原名启历,字渔山,号墨井道人;江苏常熟人。著名清朝画家。
吴昌硕:清代著名的篆刻家、书画家。工诗,善书法,尤精篆刻。
吴大澄(公元1835~1902年):字清卿,号恒轩,又号愙斋;江苏苏州人,后客居上海。著名清朝金石学家、文字学家。
吴沃尧(公元1866~1910年):字小允,又字茧人,后改趼人,因住佛山镇,别署我佛山人;广东南海人。著名清朝末年文学家。
吴汝纶(公元1840~1903年):字挚甫;安徽桐城人。清朝末期散文家、教育家。
吴作栋:新加坡前任总理,现任国务资政
吴邦国: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
吴官正: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
吴仪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副总理
吴阶平:九三学社中央前主席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
吴亮星: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区人大代表
吴京:中国大陆武打演员
吴奇隆:台湾著名演员,歌手
吴宇森:香港导演
吴杨雨:内地歌手
吴雨霏:香港歌手
吴亦凡:内地歌手、演员
吴君如:香港演员
吴浩康:香港歌手、演员
吴孟达:香港演员
吴镇宇:香港演员,前名吴志强
吴彦祖:香港演员
吴启华:香港演员
吴大猷:物理学家、教育家、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
吴伯雄:中国国民党原党主席
吴敦义:台湾前南投县县长、前高雄市市长、国民党籍立法委员、国民党秘书长、现任台湾“行政院长”
吴鸿麟:吴伯雄之父,台湾政治人物
吴德林:男,字平心,号煜焯,汉族,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中岗镇人,1935年5月3日生于阜南县苗集乡刘小庄马塘,初中文化程度,中共党员。1949年9月1日至1951年7月1日在阜南县中岗镇小学读书。1951年9月1日至1954年7月1日在阜南县中学读书。1954年9月1日至1958年10月在山西省阳泉矿务局工作,先后担任干事,团委书记,局机关报编辑部主任。1958年11月至1962年4月在青海省西宁煤矿机械厂工作,担任团委书记。1962年5月至1994年12月在青海大通矿务局工作,先后担任团委书记、处长、党委书记等。其夫人徐云英,汉族,1938年2月13日生,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中岗镇人,小学文化程度,优秀中共党员,先进工作者。
新余特色小吃
一、砂砵土鸡汤
主料:土鸡、香菇、菜心
调料:盐、味适量
制法:将鸡剖净,整只焯水入砂钵中,锅上火加水调味烧沸,放入香菇倒入砵中,加盖上火慢炖二小时即可。
特点:原汁原味、汤鲜味美、滋补养身、传统特色。
二、吴氏无水烧鹅
主料:本地土鹅
调料:盐、味适量、辛香料等、本地米酒
制法:净鹅斩块焯水,净锅上火烧热,将鹅入锅爆干水分,加米酒调味焖烧至酥烂即可。
特点:色亮、味醇、鲜香、创新赣菜。
三、仙女湖鱼头
仙女湖的鱼就变成了绝美鱼肴……鱼头成为“仙女湖砂锅鱼头饺子”,鱼籽鱼泡成为“仙女湖红烧鱼杂”,鱼块变成“仙女湖口味鱼”,鱼尾变成“七仙女下凡等等。一场与仙女湖鱼最亲密的接触,使得寸鱼成“金”。
四、荷塘酥藕夹
莲藕属睡莲科,主要分布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。
营养价值:清热凉血、通便止泻、溢血生肌、止血散瘀、富 含铁、钙元素、植物蛋白、维生素、淀粉。
做法:取莲藕去皮,切厚薄均匀圆片,两片中间夹上调好的味的自制肉馅,热锅下油至60度左右,下入调好脆浆糊的藕夹,炸至金黄色捞起。锅内少油下少许干椒节和少许青、红鲜椒角,翻炒均匀后即可装盘。
主、辅料:莲藕一条,自制脆浆粉半斤、新鲜五花肉泥、冬菇、虾米、姜末拌匀。
味型:干香酥辣、脆爽
五、锦绣皇廷鱼
传承300年中国饮食文化,
铸就行业美味新奇迹!
“仙女湖中水,锦绣锅中鱼”!更值得一提的是,“锦绣皇廷鱼”还有神奇的功效,据科学分析,其石头烹鱼具有明目、养颜、健脑的作用, 经本公司改良后制作的系列鱼,进一步突显养生保健之理念,具有延年益寿、强筋健体、祛毒养颜、补中益气、和中开胃的功效。
六、莲花血鸭
主料:仔鸭、鲜红椒
调料:茶油、冬酒、酱油等
制法:鸭子宰杀,将血装入冬酒中,斩成丁。放油煸调料,投入鸭丁焖,淋入鸭血焖熟即成。
特点:紫红油亮、肉质鲜嫩、地方特色。
七、新余小炒肉
主料:猪上方肉
调料:油、盐、酱油等
制法:肉切片,辣椒切碎。将肉投入锅中煸炒,加入辣椒,调味料,翻炒装盘。
特点:香辣鲜醇、原汁原味、地方特色
八、全家福
主料:海参、肉丸、笋片
调料:油、胡椒粉、味等
制法:海参改刀,配料切片。锅中投入各种原料,放高汤,勾芡,高油明汁即成。
特点:清淡适口、原料多样、传统名菜。
九、大烩黑山羊
1.黑山羊肉切片,加味达美酱油、豉油汁、老抽拌匀;香菜切段。
2.净锅下色拉油,烧至七成热,下黑山羊肉,大火煸干水分,入鲜小米椒、姜、蒜片炒香,调入味精、鸡粉、胡椒粉,下香菜梗翻炒出锅,配蒸热的荷叶饼上桌即可。
十、清蒸腊肉
主料:腊肉
调料:味、胡椒、干辣椒等
制法:腊肉切片,摆成形,上笼蒸熟。调味料跟碟上席。
特点:腊香扑鼻、优酒佳肴、地方特色。
十一、志士肉
主料:熟五花、干椒
调料:豆豉、酱油、盐、味等适量
制法:将熟肉切成长薄片,净锅烧热,放麻油,豆豉、干椒炒香,下肉爆出油,加酒上色,下配料调味翻炒即可。
特点:肉香味浓、风味浓郁、传统名菜。
留言评论